【中國經濟時報】四川農信:飽蘸“農”墨揮寫錦繡巴蜀共富華章
2021-11-17 20:25:00 來源: 作者:徐春培 唐懷明 點擊數:
四川素稱“天府之國”,既有“沃野千里”的成都平原、山川峻美的自然風貌,又有名人文豪競相輩出、秀冠華夏的歷史人文;不僅有世界上最早、最優秀的水利工程——都江堰,還在北宋時期就誕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和最早的銀行機構“錢莊”;進入21世紀的現代,四川又被評為中國“十大新天府”之首。在這里,自然、人文與社會風俗多種景觀相生相依,造就了得天獨厚、品位極高的天府文化。
就在這片有著21個市(州)、183個縣(市、區)、3101個鄉鎮、2.7萬個行政村、幅員48.6萬平方公里的“陸海”“雄國”,活躍著一支服務縣域和鄉村“草根經濟”70年的老牌農金“地面部隊”,其擁有93家行社、4萬名在崗員工,5200個網點、1.1萬個村級農村金融綜合服務站、2萬多個村級服務點,ATM等電子機具布設近10萬臺,如蛛網般密布的物理服務網絡,1.7萬名客戶經理奔走在村落田間,如涓涓清泉細細“滴灌”著巴蜀大地,讓“東方伊甸園”田地更肥美、民生更殷富。
這,就是活躍在天府之國的農村金融主力軍銀行——四川農信。
“簡筆”勾勒,四川農信整體形象躍然眼前:業務規模最大,是服務四川省“三農”以及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力軍銀行;網點覆蓋最廣,擁有四川全省最大的一張金融服務網絡;員工數量最多,是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專業農村金融隊伍。
到2021年6月底,四川全省農信系統資產規模近1.75萬億元,各項存款1.5萬億元,貸款規模8527億元。資產規模、各項存款均居全省金融同業第一。
細細描摹,四川農信深植巴蜀“三農”沃土,70年不輟耕耘的“老黃牛”形象鮮活而生動。
“五級書記”共鑄脫貧攻堅不朽豐碑
蜀地,既有“田肥美、民殷富”的千里沃野,也有占全省面積60%的甘孜、涼山、阿壩“三州”這樣的連片貧困區域。作為四川農村金融的主力軍,四川農信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定承擔社會責任,特別是在金融精準扶貧和打贏脫貧攻堅戰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我們將金融精準扶貧工程作為強基固本‘六大工程’之一,納入四川農信‘1234567’治行興社基本方略,從戰略高度定位精準扶貧、推動精準扶貧。”四川省農信聯社黨委書記、理事長艾毓斌表示,四川農信扶貧工作真抓實干,認真落實脫貧攻堅“一把手”負責制,一級帶著一級干,一級做給一級看,組建起四川農信脫貧攻堅的“最強鐵軍”,為四川打贏脫貧攻堅戰打下了扎實基礎。
從省聯社黨委書記、市(州)辦事處黨委書記、縣(市)行社黨委書記、鄉(鎮)信用社黨支部書記到駐村第一書記,把黨建力量挺在脫貧攻堅戰最前線,四川農信“五級書記”抓脫貧攻堅的重要作為值得大書特書。四川農信把金融精準扶貧作為最大的政治責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發展機遇,發揮“五級書記”的引領作用,以其在金融精準扶貧和脫貧攻堅中發揮的大作為、負起的大擔當、作出的大貢獻,連續6年獲四川省委、省政府表彰。
看一組數字。近8年來,四川省農信聯社黨委累計召開精準扶貧專題黨委會20余次,率隊到對口幫扶縣、定點聯系村及聯系戶開展脫貧攻堅實地調研、走訪慰問150余次,與13個市(州)政府簽署鄉村振興戰略合作協議。頻繁互動的背后,體現了四川農信金融精準扶貧的力度、廣度和深度。
對四川而言,涼山州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堅中之堅,是名副其實的扶貧“硬骨頭”。2020年,在脫貧攻堅最要緊最吃緊的關頭,艾毓斌趕赴涼山,走遍了四川最后“摘帽”的7個貧困縣;其他黨委班子成員也遍訪掛聯幫扶點,帶項目、帶資金助力脫貧攻堅。一分部署,九分落實。“五級書記”凝心聚力、不勝不休,助力四川徹底攻克了深度貧困“堡壘”,兌現了“軍令狀”。
“信用家支,瓦吉瓦。”涼山農商銀行黨委根據彝族家支文化特色,在全國首創“信用家支”,將個人征信變為集體征信、家支征信。以“家支”為切入點,涼山農商銀行創新推出“農戶+家支”“農戶+家支+干部”等多種貸款擔保方式,進一步完善信用評定“1+ N”風控模式,廣泛推進信用村、信用戶創建工作,對信用村、信用戶給予1-3個百分點不等的差別化優惠利率,激勵農戶重信守信。目前,轄內已有346個行政村成為“零不良”的信用村。
在“五級書記”帶領下,四川農信4萬名干部員工“走千村,訪萬戶”開展“整村授信”:100%對符合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進行評級授信,100%滿足授信貧困戶有效信貸需求,符合條件的行政村自助機具100%覆蓋,做到戶戶有檔有卡有授信額,村村有機有點有聯絡員,讓金融“活水”澆遍巴蜀山鄉。
一個例證。綿陽辦事處黨委書記帶領干部職工,歷經多月調研論證,切實整合全市9家行社在資金、人才、渠道等方面的優勢,助力全市貧困發生率從2014年的5.9%下降為0,提前一年完成全域減貧任務。
一個側影。若爾蓋信用社黨總支書記帶頭發揚“缺氧不缺干勁、艱苦不怕吃苦”精神,帶領團隊主動承擔全縣100%的牧民定居行動計劃信貸支持任務,累計發放牧民定居貸款2億多元,幫助5萬余名牧民告別了千年“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一個細節。宜賓農商銀行(原金江農商銀行)派駐貧困村第一書記雷雄,酷暑時節身攜藿香正氣液早出晚歸,頭頂烈日行走在鄉間小路,為丘林村、柏林村781戶農戶全部建立了經濟檔案,評級授信2640萬元,累計為119戶貧困戶發放貸款874萬元。
脫貧的夢,小康的夢,四川農信“五級書記”幫千千萬萬貧困老鄉追夢、圓夢。自2015年以來,四川農信在秦巴山區、烏蒙山區、大小涼山彝區、高原藏區四大連片特困地區、民族地區、革命老區,特別是45個深度貧困縣,精準對接扶貧金融服務需求,5年內累計發放各類精準扶貧貸款1285億元,惠及508萬貧困人口,其中扶貧小額信用貸款270億元,余額占全省同業的87%;結對幫扶貧困村226個,捐贈資金物資9000余萬元,協調各類資金1.96億元,為四川打贏脫貧攻堅戰貢獻了磅礴的農信力量。
傾情聚力托舉錦繡巴蜀“共富”夢想
“扶上馬,送一程”。雖然全省貧困群眾已脫貧奔小康,但四川農信“快馬加鞭不下鞍”,持續精準對接已脫貧戶、邊緣易致貧戶、易地扶貧搬遷戶的生產經營及后續融資需求,把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單戶最高額度由10萬元提至30萬元,單筆最長期限由3年提至5年,力保脫貧戶不返貧。
如何促進脫貧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四川農信以扎實的行動給出了自己的答案:持續加大“三農”金融支持力度,積極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全面支持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助力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圍繞“川字號”特色農業培育,提升品牌效應和規模效益;按照力度不減、標準不降的基本要求,加大對脫貧地區的金融支持力度。
堅持合作共贏,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四川省農信聯社與省農業農村廳開展合作,下發省級農業龍頭企業、家庭示范農場、示范專合社等名單,扎實推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評級授信全覆蓋;同時,用好省農擔增信分險作用,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貸直通車”合作落地,指導基層行社依托新農直報平臺,處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預約筆數1920筆,金額13億元;以“黨建+金融”模式,探索構建雙基共建金融惠農的服務模式。截至6月末,四川農信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25萬戶,貸款余額533億元,上半年累放216億元。
聚焦一二三產業融合,全力支持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支持廣漢糧油現代農業園區、南江縣黃羊種養循環現代農業園區、涼山會理石榴現代農業園區等各類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為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信貸支持14億元,現代農業園區貸款38億元。圍繞園區特色優勢產業、園區入駐企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以“園區+新型經營主體+農戶”業務模式,持續產品創新,推出“銀花貸”“黃羊貸”“橘樂貸”等專項信貸產品,向園區內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放貸款78億元,輻射帶動農戶81萬戶。
聚精會神,培育“川字號”特色農業。圍繞“10+ 3”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設,重點支持川糧油、川茶、川竹、川豬、川果、川藥等優勢特色產業發展壯大。至6月末,支持“10+3”產業貸款余額461億元,較年初新增49億元,其中,生豬產業貸款89億元,比年初增加20億元;種業貸款71億元,比年初增加6億元;現代農機裝備貸款2億元,比年初增加1000萬元。
持之以恒,加大對脫貧地區的金融支持力度。今年以來,四川農信繼續加大對脫貧地區特別是大小涼山彝族地區、涉藏地區、革命老區的信貸投放力度,促進脫貧地區產業發展壯大。截至6月末,全省農信向88個脫貧縣發放貸款余額3003億元,比年初凈增362億元。其中,累計向1.35萬戶脫貧人口投放利率優惠、財政貼息的小額信用貸款4.8億元,余額63.3億元,投放額和余額分別占全省同業的98.8%、87.3%。
四川農信堅定承擔社會責任和支農使命,全力支持農民圓美好生活夢想,切實助推城鄉共同富裕,截至2021年6月末,各項貸款余額8527億元,其中,涉農貸款余額5363億元,占各項貸款余額的63%;普惠型涉農貸款2282億元,占各項貸款余額的27%。
政銀攜手打造“三農”金融“王牌服務”
“要用良好的金融供給和服務,激活農村的金融需求,托起鄉村振興的朝陽。”四川省農信聯社主任張希說。本著這樣的理念,四川農信著力打造支持鄉村振興的金融服務品牌。
四川有2300萬農民工,是勞務輸出大省。“這個群體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他們同樣需要金融服務。做好農民工金融服務,四川農信要有大作為。”張希說。
服務好農民工群體,四川農信已制定戰略規劃,并調查和響應農民工的金融服務需求,殫精竭慮地幫助這一群體。目前,四川農信已經與省人社廳農民工服務中心展開合作,共同推進返鄉入鄉創業金融服務,農民工服務中心將其提供的找活招工、證照辦理、欠薪追討等服務內容加載到四川農信精心打造的農村金融綜合服務站,每個村的“農綜站”都成為了在外打工農民心中溫暖的“家”,建成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在行政村一級的重要支撐點。
四川農信按照“六個一”的工作思路,采取“銀政”“銀企”“銀商”共建模式,升級打造“金融+政務+村務+電商+民生+物流”六位一體的農村金融綜合服務站的創新實踐,值得濃墨重彩地書寫一筆。
“現在可真是太方便啦!不用出村就能辦好多事情,過去哪里想到還有這樣的好日子!”宜賓市宋家鎮胡壩村劉老伯開心地說。
在胡壩村,宜賓農商銀行設立的農村金融綜合服務站由原便民金融服務點升級改造而成,可提供集金融、電商、宣傳和政務等為一體的綜合服務。值得一提的是,通過與農資公司合作,試點“農資線上銷售”業務,農綜站還提供肥料展示和宣傳銷售等服務,極大方便了當地農戶。
細細觀察,這家農綜站功能著實不少:有智能終端、智能POS、點鈔機等設備,能提供查詢、取現、轉賬、貸款申請和發放等基礎金融服務;智能終端上還有綜合政務、社保、就業信息、三資信息、退役軍人事務信息等。農綜站還是個快遞驛站,并銷售當地農副產品,快遞投遞、收寄、物流營銷、外運中轉等服務使得這里成為了全村人氣最旺的地方。
四川農信的農村金融綜合服務站建設得益于緊密的銀政合作。為了增強農綜站的綜合服務效能,四川省農信聯社與省政務服務和公共資源交易服務中心簽訂了《“政務+金融”綜合服務戰略合作協議》,明確以農村金融綜合服務站為載體,推進政務和金融服務渠道共建共享、服務內容互聯互通、便民活動合作聯動、數據資源整合共享,創設便民服務基礎支撐,助力鄉村振興。同時推進農村金融綜合服務站入駐村黨群服務中心(村委會),可以代辦黨務、民政、人社、農業農村等政務服務,實現“站點共建、活動共辦、資源共享、服務共抓”。
農村金融綜合服務站為農村客戶提供金融、政務、生活繳費、農村電商、通訊、物流快遞等一站式綜合服務,四川農信的服務覆蓋面和服務觸角由此無限延伸。除了補貼查詢、小額取現、轉賬、貸款還款等6類21項金融服務外,農綜站還加載了惠農惠民一卡通服務、退役軍人服務、農民工用工招聘、三資查詢等18項政務服務,開通了手工代辦專合社土地流轉簽領、高標準農田建設驗收簽章、外出人員信息登記等30項村務服務,以及社保/醫保繳費、水電氣繳費、通訊服務、物流服務等12項便民生活服務,提升了農村地區便民服務“就近辦”“線上辦”水平。
從2018年雅安銀木村誕生第一家農綜站開始,四川農信已累計打造農村金融綜合服務站(點)4.2萬個,其中較具規模的農綜站11075個,鄉鎮覆蓋率達91%,行政村覆蓋率達88%,發展金融服務聯絡員3.7萬余名,打通了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讓金融“活水”在千鄉萬村暢快流淌。
“共富”目標就在前方,鄉村振興仍在路上。“四川的明天,朝陽在農村。”張希說。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扎實推動共同富裕,四川農信始終走在大路上。
責任編輯:王駿